十大大將
一九五五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了軍銜制。 在中南海懷仁堂,周恩來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將軍銜。 中國軍隊著名的十大將由此確立,而十大將原來是這樣排名的。
第一大將 粟裕
粟裕(1907-1984),湖南省會同縣人。他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 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林彪。而他長期是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建國後任過短時間的總參謀長一職,授銜時卻不在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資歷只能夠和羅榮桓相比。
陳毅代表新四軍和三野的元帥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於粟裕爭當元帥的傳說是站不住的,那是人們根據他的戰績和位元列大將首席而產生的臆測,四八年中央軍委曾計畫將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即蘇北兵團擴編為華中野戰軍渡江作戰,而將華野的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升級為華東野戰軍。
這一計畫本以明令發表,許世友、譚震林、劉少卿指揮的山東兵團已使用華東野戰軍的名義達三個月之久。而正是由於粟裕本人的反對,這一計畫才撤銷。
同時,粟裕還堅決主張已到中原的陳毅繼續兼職華野司令。
可見,粟裕放棄了成為方面大軍主官的機會,很難認為到授銜時他會再爭執一番。
第二大將 徐海東
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他是陝北方面的代表,而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紅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面軍外,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只部隊倖存的指揮者,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任軍團長。
斯諾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蔣介石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
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一直處於療養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
陝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劉志丹陣亡,高崗自殺,徐海東是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授他大將不會引起不平衡。
第三大將 黃克誠
黃克誠(1902-1986),湖南省永興縣人。他是第四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戰績、資歷與別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是他當時的職務是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這一點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第四大將 陳賡
陳賡(1903-1961)湖南省湘鄉縣人。他是第二野戰軍的代表。
二野參謀長李達是三一年寧都起義才參加紅軍的,儘管軍事造詣很高,但資歷不足以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陳賡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氣甚大,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黃埔三傑”中,蔣先雲戰死,賀衷寒去了臺灣,陳賡是碩果僅存了。
第五大將 譚政
譚政(1902-1988),湖南省湘鄉縣人。當時他任總政治部主任,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與派系平衡無關。
第六大將 蕭勁光
蕭勁光(1903-1989),湖南省長沙人。他是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帥和大將中只有他在蘇聯進修過海軍業務。在資歷方面,只提一點就夠了。
當年江西蘇區黨內鬥爭中有一頂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蕭勁光式的右傾機會主義”。
第七大將 張雲逸
張雲逸(1892-1974),廣東省文昌縣人。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幾乎可認為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因他的資歷而來的。
大將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廣西百色起義時他任紅七軍軍長,在毛澤東離隊後他率紅七軍艱苦轉戰進入中央蘇區,任紅軍副總參謀長。抗戰和解放戰爭時,他在華東方面的軍職一直高於粟裕。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任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陳毅任軍長,他任副軍長;華野成立,他又先後任過副司令兼參謀長。這些職務大將中無他人可比。
第八大將 羅瑞卿
羅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縣人。他是華北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軍事業績和指揮能力都很一般,資歷也不出眾,是有爭議的人物。而他當時的職務為公安軍司令兼公安部部長,工作性質特殊與最高層直接相關。
毛澤東對他頗為賞識,是黨內軍內正在上升的人物。廬山會議後,也正是他接任了黃克誠總參謀長和軍委秘書長的重要職務。
第九大將 王樹聲
王樹聲(1905-1974),湖北省麻城縣人。他是紅四方面軍的代表。
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儘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第十大將 許光達
許光達(1908-1969),湖南省長沙市人。他作為紅二方面軍在大將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後,也是十大將中爭議最大的人。
他的職務、資歷、戰績明顯低於其他的人,而且在紅軍中僅擔任師長,對紅二方面軍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於紅二方面軍產生的高級將領本來就少,參謀長李達因資歷有限而排除在大將之外。而曾擔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本是最有資格的人選,但他在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的路線,又與此時主持軍委的彭德懷水火不容,加上他當時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兼陸軍訓練部部長的職務較低,故而沒得到大將的位置。
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於,中國當時在借助蘇聯建立自己的裝甲兵,為了對等談判,中國的裝甲兵司令應與蘇軍的軍銜相同。作為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將軍銜,在各兵種的主官當中成了特例。
綜合十大將的每個人的情況來看,授銜時多種因素都在起著作用,既不是純粹的“論資排輩”,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而是黨內軍內多年來戰爭歷程和人事變遷的綜合平衡。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盡可以對他們每個人品頭論足,但如果從授銜時的歷史環境出發,相信這十個人堪稱是“最佳組合”了。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