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
張學良(Peter Plat Chang),1901年6月3日生於台安縣桑林,字漢卿,號毅庵,乳名小六子,小名雙喜,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奉天省(今遼寧)海城人。奉系軍閥領袖張作霖之長子,人稱「少帥」,也是「民國四公子」之一。2001年10月15日14時50分,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逝世,享壽100歲。
縱觀近代歷史,張學良確實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縱覽對張學良的歷史記錄,似乎粉飾的成份居多,揭短的成份卻少了些。本文有關張學良重要在澄清張學良一些歷史記錄。的正面的記錄在此不予贅述,今天扒一扒張學良一生上不得臺面的五件事:
一、子承父業,子卻將父業拱手讓與外人,此為敗家:
張學良其父張作霖土匪起家,沙場揮韁十幾年,佔據了東三省,統兵20萬,號稱“東北王”。蔣介石與張作霖交戰多年,欲吞東三省未逞。在1928年12月29日張作霖死後不足半年,不顧部下全員反對,違背其父遺願,宣佈易旗,白白地把東三省奉獻給蔣介石,換了個有名無權的“東北邊防軍總司令”當,坐鎮北京。此為罕見的敗家子也。
二、父仇子報,子卻不報,此為不孝:
二十世紀起,日本加劇對東北的經濟侵略,要修大鄭鐵路,張作霖抗衡不准。在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兵敗自北京乘火車回瀋陽時,日本人秘密在皇姑屯埋設炸彈,爆炸火車,現場屍骸累累,慘不忍睹,張作霖受重傷,不治而亡,享年55歲。張學良不但沒有向日本追究此事,不報殺父之仇,反而與日本達成友好協定,又回到北京去當總司令,抽大煙迷酒色,在天津與趙四小姐鬼混。此為十足的不孝之徒也。
三、身為軍人,當國家處於危難之時,棄國土和人民於水火之中,此為賣國不忠:
日本為加快武力侵華的步伐,於1931年9月18日,在瀋陽製造了“柳條湖事件”,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當晚10時許,日本關東軍數人,在瀋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毀,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即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次日晨4時許,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由鐵嶺到達北大營加入戰鬥。張學良下令不抵抗,5時半,東北軍第七旅退到瀋陽東山嘴子,日軍佔領北大營。戰鬥中東北軍傷亡300餘人,日軍僅傷亡24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當時在東北的日本軍僅一萬人,而張學良率領手下20萬大軍不發一槍一炮,慌慌退至錦州,後又逃到關內陝北。東三省淪陷給日本,東北人淪為亡國奴。老百姓送給他一個“不抵抗將軍”的稱號。此為賣國不忠之罪也。
戰略網 www.chinaiiss.com 專業軍事評論網站
四、骨肉相殘,此為不道:
在“九一八事變“後,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張學良進駐紅軍駐地後方,任陝北剿匪總司令,配合蔣介石,圍剿陝甘紅軍,頻頻向紅軍進攻6次,牽制分散了紅軍抗擊蔣介石的力量。外敵入侵之際,槍口不是對外,而是親疏不分,骨肉相殘,此為卑鄙的不道。
五、國家危難之際,卻迷醉酒色納妾,中年拋卻糟糠之妻:
張學良在北京任總司令時,開始過上花天酒地的糜爛生活,抽大煙,嫖女人,在天津與美女趙四小姐,整天戀於舞場,不顧原配夫人勸解,將趙四納為妾;最後在獄中與六十六歲高齡的原配夫人離婚,與趙四結婚,其先後納了11個小妾。此為薄情無義之罪。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應該正確地看待歷史中的每一個人物,對待歷史的態度應該是客觀、公正,而不是粉飾、矯正、抹黑!
張學良固然在“西安事變”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共產黨及楊虎城將軍更是功不可沒!
張學良是一代風雲人物,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毀大譽,近代史上堪為獨一無二。
他“年少萬兜鍪”,年僅27歲便接過父親張作霖“東北王”的權力棒,以當時早已消亡的世襲方式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生也難以企及的一個獨立王國;隨後十年他更是少年得意,在軍政界指點江山、呼風喚雨,地位一度僅次於一國元首的蔣介石;然而年僅36歲春秋正富時,他又因“西安事變”兵諫蔣介石抗日而驟然墜落,失去了輝煌的一切,被蔣介石父子長期囚禁,“坐井觀天”50餘年。
蔣介石也是一代梟雄,與世家“公子哥”出身一步登天的張學良不同,草根起家的他篳路藍縷殊為不易,因而對付阻礙自己前程或者危及地位的政敵從無心軟過,對張學良卻算是唯一例外,儘管將其終生圈禁,但畢竟予以保全性命。而與張學良同為“西安事變”主角的楊虎城則不但嚴加囚禁,形勢不利時還毫無猶豫將其殺掉。
軍統骨幹沈醉回憶說:“當時戴笠對張學良生活上的待遇安排較好。而楊虎城因為蔣介石對他特別仇恨,從來沒有外面接濟”,“想換一套新棉衣都很不容易”。沒有蔣介石的首肯,戴笠自然沒有對張學良“開恩”的膽子。
蔣介石對敢於以下犯上將自己抓起來的張學良無疑恨之入骨,將其圈禁終生便可見一斑,但痛恨之餘,為何又手下留情,最終未將其殺害呢?
這自然並非蔣介石的“大度”或者“民主”,而是張學良與楊虎城們不同,於他有三大恩情,且恩重如山,可謂沒有張學良便沒有蔣介石的輝煌,至少早年的“領袖生涯”會艱難和風險百倍,成敗難以逆料。
張學良此人,是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混蛋、罪人,他自己都承認,歷史劇還是應該尊重歷史,不該太戲說,尤其是涉及到敏感的抗日話題,涉及到民族情感問題,更要慎重。
張 學良最大的過,就是對國家人民不忠,918事變,他正在北平抽大煙泡女人,不顧政府多次催戰,蔣介石和汪精衛都多次催他抗日,不要撤出東北,不要丟下廣大 的東北人民不管,結果呢,他悍然下令全部東北軍撤入關內,一句話,為了保存實力,全盤的土匪軍閥做思維,只有自我利益,沒有國家民族利益。然後,面對國內 洶洶指責的輿論,沉默不語,只知道向政府要槍要炮要錢講條件,以至於誤導群眾以為是老蔣下令不抵抗,讓老蔣替他背了多年的黑鍋。
他的逃跑也是極大的不孝,日本人殺了他爹,他手握重兵,竟然一槍不放就跑,如此不孝的膽小鬼,實在讓人除了唾棄無言以對。
直到晚年,他才承認,當時老蔣並無什麼不許抵抗的手令,完全是他自己下令不抵抗的。
他 的不抵抗的後果無比嚴重,直接把東三省的廣大國土和民眾丟給侵略者,這種罪行,亙古少見。當時東北的重工業是全國的翹楚,大量兵工廠、大炮坦克、飛機、炸 彈、無數軍火、戰備物資悉數送給了日軍,有日本軍人回憶,當進入東北軍工廠,看到生產線上的大口徑火炮時,都震驚不已,驚歎中國的軍工業水準已經達到如此 高的水準。慶倖東北軍這麼軟弱,如果真的開打,肯定是一場艱難的血戰。
而正是由於東北軍的全線潰敗逃跑,給日軍留下了中國軍隊軟弱無能不堪一擊的印象,更加堅定了全面佔領征服中國的信心,發出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口號,投入更多兵力侵略中國。
而張學良拉著東北軍到關內後,繼續養尊處優,不思抵抗,只想發展個人勢力,以至於連他手下的官兵都看不下去了,紛紛繞過他向中央政府請戰,不屑再聽從他的調遣。
後來老蔣看他實在不想和兇狠的日軍作戰,就調他去西北剿•共,他帶著裝備精良的軍隊,面對衣衫襤褸的紅軍,以為遇到的軟柿子,結果幾次對仗發現對方並不好欺負,自己損失不小,立刻覺得是老蔣拿他當炮灰了,心裏不平衡,不肯再剿•共,還起了反蔣的賊心。
拋開政治,私下論起來,張學良和蔣介石是換過生辰八字的結義兄弟,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裏的劉關張三結義,都懂得,在舊時代人們是很看重結拜兄弟的,背叛兄弟是最遭人唾棄的,但是張學良做到了,而且做的很絕。
西 安事變的時候,老蔣根本沒想到自己的把兄弟會來這手,而張學良的軍隊直接包圍了住所,開槍就打,很多總統衛隊的官兵立刻倒在血泊中,其中包括蔣介石最珍愛 的親侄子!按說,這個侄子也該叫張學良小叔的,殺他的時候,張學良毫不猶豫,一個優秀的國軍年輕將領就這樣死在了自家人的槍口下。從這裏看,張學良當時是 要做絕的,沒想後面是不是與老蔣和解,更不是什麼後來說的兵諫而已,而是要殺老蔣。
蔣介石匆忙中,逃入了後山的一個山洞裏,結果張學良的軍隊包圍了山洞,直接就用機槍往山洞裏掃射!這一點看,明顯隊伍沒有接到什麼捉活的、留老蔣一條命之類的命令。還是老蔣趕緊喊話告饒,才停了射擊,抓他出來。差一點就死在亂槍下!
從張學良對結義兄弟的手段可以看出他流氓土匪的本性,對兄弟的不義已經無話可說。
之後他對楊虎城做的事情,再次表現出他的不仁不義和自私卑鄙。當全國輿論譴責他的時候,他竟然拋下一起起事的楊虎城的反對不顧,自己當好人,私自送老蔣回南京,置夥伴于絕境,楊虎城聽說後氣得暴跳如雷,最後被老蔣派人滅門,一家老小慘死。
他這個卑鄙小人,到了南京軍隊控制區,剛一降落,一隊憤怒的國軍士兵就沖上來,揪住他要當場處決了這個狗東西為冤死的官兵報仇,他嚇得渾身發抖臉色蒼白,躲在宋美齡身後才逃過一死。
之後的事情,就懶得說了,總之是個十足的下三濫,他的逃跑和無能,為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上千萬人慘死國難,如此敗類,現在還要寫劇本謳歌之,令人無法忍受。
從做人的角度來評價一下少帥張學良。人已然逝去,予以批判顯得不太厚道。然,是非公道總要說說。
古代文化講究忠君愛國,此為大節。東北易幟,維護國家統一,邁出了重要一步,值得贊許。然九一八事變,一槍不發拱手讓出東北,對領袖為不忠,對國家亦不忠。東北一共損失飛機300餘架,戰車26輛,各種火炮300多門,其中重炮200多門,輕重機槍5864架,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擁有如此武力而不抵抗,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歷史已經證明,當時的不抵抗是張學良的決定,不是中央政府命令。
事變時,少帥本人不在瀋陽,而是在北京前門的西樓和夫人于鳳至以及趙四小姐看戲。大戰將至,無任何之準備,對敵情無任何之瞭解,遠離前線花天酒地,不忠,毫無疑義。
其 父張作霖,草莽起家,打下東北大片江山,交到張學良手裏,這個官二代沒有守住基業,三年時間折騰光偌大的產業,也為奇葩。王健林把產業交給王思聰,也斷然 不會丟的如此之快。就任後,殺楊宇霆,貿然發動中東路事變,查抄俄羅斯領事館,開罪俄羅斯;貿然殺害日本間諜,很快被發現;官二代的折騰本色凸顯。加之喝 酒抽大煙玩女人,其父九泉之下難以瞑目,此為不孝。
殺外國人膽子大,殺本國人更是不含糊。
學 過新聞史的人都知道,民國有個著名報人叫邵飄萍。邵飄萍被人稱為「新聞全才」。北京大官本討厭見記者,邵飄萍卻能使之不得不見,見且不得不談,旁敲側擊, 數語已得要領。如他夜探總理府,虛訪美使館,獨家新聞總是被他搶到。邵飄萍風流倜儻,慷慨豪爽,善於言辭,廣泛交遊,上至總統、總理,下至僕役百姓,他都 靠得攏,談得來。他重交情,講排場,經常在酒樓飯館宴請賓客,以期從客人的談話中捕捉資訊。
殺害邵飄萍的,正是張學良。抓捕邵飄萍時,張作霖還未到北京,各界人士找張學良求情,張學良最後說:。「飄萍雖死,已可揚名,諸君何必如此,強我所難。」
張學良和邵飄萍有私交,殺他,不僅不仁,而且不義。
1929年,少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為利用張在北方的軍政實力,蔣介石遂與其結拜為兄弟,並任命張為國民政府陸海空副總司令(總司令蔣介石)。對於結拜之交,張學良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此亦為不義。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此八字評少帥,雖顯對逝去的人有些刻薄,但從人情事理而言,也並非沒有道理。
對於少帥,這首詩或許是最適宜之評價:「“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塚,哪管東師入瀋陽。」作者,馬君武,仿李義山《北齊》詩。